龍巖:“四個一”路徑培育“新農人” 優化老區人才創新創業“生態圈”
指導種植技術,四個一簽訂供銷協議,龍巖路徑診脈果苗長勢……6月1日是培育龍巖市武平縣北部桃溪村“百香果女王”王秀珍充實忙碌的一天短短一天,她跑了4個鄉鎮她奔波的新農新創身影,是人優龍巖市眾多“新農人”奮斗的縮影,也是化老她帶領鄉親們走向致富之路的生動寫照。
鄉村振興,區人人才是才創關鍵龍巖市聚焦“新農人”培育“引育用留”全鏈條管理,深化“新農人”培養、業生引進、態圈管理、四個一使用、龍巖路徑激勵等制度改革,培育探索“新農人”培育“四個一”路徑,新農新創不斷優化提升新農人創新創業“生態圈”,人優為他們筑夢鄉村提供良好的營商環境,讓鄉村人才與鄉村振興實現“雙向奔赴”。
目前,龍巖市現有“新農人”6.5萬余人,現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3866家 搭建孵化平臺 讓“新農人”有資源、有伙伴 “眾人拾柴火焰高”,龍巖市通過搭建孵化平臺,為“新農人”提供資源與伙伴 2019年,龍巖在全省率先成立了“新農人”協會,發展至今,會員數量由89名增加至384名,涵蓋畜禽、果蔬、中藥材等多個領域,會員中涌現出多名市級以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各類先進典型。
長汀縣傅橋帶頭復墾種植“福香占”新優稻,得到謝華安院士點贊;永定區張曲萍成立萬家兔業專業合作社,采用“黨建+合作社+農戶”模式,免費培訓1000余人次;武平縣連永聰用心養好氧吧里的“跑步雞”,把武平象洞雞銷往全國各地……。
各縣(市、區)還整合資源,打造“新農人”創業創新平臺,吸引“新農人”發展新模式、新業態如新羅區打造小池培斜“新農人”培育平臺,永定區打造“客家土樓新農人部落”,漳平市打造“兩岸融合新農人部落”,為“新農人”提供廣闊發展空間。
構建育才體系 讓“新農人”有知識、有技能 “我的百香果賣不出去”“我的水稻產量不穩定”“怎么提升養鴿技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面對新農人可能遇到的難題,龍巖市通過創新培育模式和夯實培育基礎,構建育才體系。
依托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構建“政校會企”多元合作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創新“集中培訓+跟蹤扶持+職業鑒定+金融服務+項目扶持+技能競賽+N”等培訓模式目前,全市有農民教育培訓機構54家,培訓基地310個,本土師資843名,累計培訓高素質農民69288人次。
同時,開發《龍巖市稻田綜合種養技術》《龍巖市主要茶葉品類提質增效技術》等100余個閩西現代農業課程,開發高素質農民培育精品路線14條 配套留才引才政策 把“新農人”扶上馬、送一程 “留才引才,政策先行”,龍巖市通過建強區域公用品牌、強化公共服務保障、落實幫扶政策,配套一批留才引才政策。
建強區域公用品牌將516款農特產品納入“紅古田”區域公用品牌,助力“新農人”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組織新農人企業參加各類展會,通過短視頻平臺推薦家鄉山貨 強化公共服務保障為返鄉入鄉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務,改善農村發展條件。
如漳平兩岸融合“新農人”部落出臺“拎包入住”計劃,全方位保障臺農在園區生活安心、發展順心 落實幫扶政策出臺《龍巖市加快“新農人”隊伍建設十項措施》,評選優秀典型55個,扶持補助資金153萬元連續三年出臺穩定糧油生產政策,撥付扶持資金4600余萬元。
推進貼息政策、融資擔保服務,2024年貼息補助200萬元,為2900余戶“新農人”提供融資擔保服務 形成選才用才機制 把“新農人”用起來、樹起來 “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龍巖市通過創建“金種子”人才庫、創新人才評價機制、落實高層次人才待遇,形成選才用才機制——
創建“金種子”人才庫以縣為單位建立“新農人”數據庫,分類統計“新農人”信息,為鄉村振興產業布局提供數據支撐目前已入庫“新農人”6.5萬余人 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在全省率先開展農村實用人才職稱評審,建立以實績貢獻為導向的評價體系,270名“新農人”取得農村實用人才證書。
落實高層次人才待遇對引進的鄉村振興領軍人才給予重點培養,納入人才引進政策范圍,把能夠引領一方、帶動一片、影響一批的行業領軍人才樹起來 “國家政策好,我們才能堅定做農業的信心”龍巖市新農人協會會長梁永英說。
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龍巖市通過探索“四個一”路徑,為“新農人”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良好的創業環境,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動力如今,越來越多新農人在龍巖鄉村“生根發芽”,成為帶領農民增收致富的“領頭雁”,這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農人隊伍正成為閩西鄉村振興的生力軍。
(曾俊欽 唐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