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鐘步行路程(步行15分鐘可以走多少米)

你聽說過“15分鐘社區生活圈”嗎?近年來,上海正在大力推進這項工作,步行步行希望廣大市民在慢行一刻鐘的可走可達范圍里,實現“宜居、多少宜業、分鐘分鐘宜游、步行步行宜學、可走宜養”,多少滿足吃飯、分鐘分鐘健身、步行步行休閑等各項日常需求如果留心就會發現,可走如今走到上海各個街道,多少可以便利接觸多項暖心服務。分鐘分鐘
這些寶藏去處,步行步行請多關注!可走 【吃飯】 談到近年來上?!俺鋈Α钡拿裆e措,一定繞不開在社交平臺上頻頻“爆火”的社區食堂不少獨自在上海打拼的年輕人,在社區食堂找到了“家”的感覺 社區食堂大多由街道主導建設、引入專業社會組織運營,為老年人提供便捷可及、優質實惠的助餐服務。
在保障老年人助餐服務的基礎上,也可為社區其他居民提供便利服務 社區食堂每日提供大葷、小葷、素菜等幾十種菜品,還有食堂會提供地方特色、時令菜針對老年群體,食堂還會提供低糖、低鹽、軟爛的菜品因為享有場地等方面的補貼,社區食堂飯菜價格低于同地段的市場價,20元左右就能吃上葷素搭配的一頓。
如果今天不想買菜做飯,也不想點外賣,不如出門走走,品嘗一下附近社區食堂飯菜的味道 【健身】 如果你有健身需求,自己在家練覺得缺乏專業設備、在商業機構充卡又擔心它們可能“跑路”,不妨留意一下自家附近的社區市民健身中心。
這些社區健身中心通常布局在居民區附近,會提供乒乓球房、羽毛球練習場、飛鏢館、桌球房、體操房、健身房等設施,多維度滿足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同時也會配備體質監測室、休閑娛樂區等,方便市民通過測試肺活量、彈跳力等了解身體運動機能。
相較商業場地,這些社區健身中心價格一般更加優惠,還會開放公益場次、公益時段,甚至低至幾元錢便能入場為了方便周邊居民和園區白領晚上來鍛煉,不少健身中心還特別增加了夜間開放時段,廣大市民可以按需前往 【閱讀】
如果說健身可以強健體魄,那么閱讀則是可以錘煉心靈在互聯網深刻改變了我們娛樂方式的當下,閱讀紙質書依然可以帶給我們不可替代的精神慰藉近年來,上海的社區圖書館也越做越用心 從前不少人對社區圖書館的印象是書少、好書更少,但事實上,現在做得好的社區圖書館已經會從多個維度把好選書關。
有社區圖書館負責人透露,他們選的書,有三分之一來自各大圖書館的熱門借閱榜單,三分之一是由工作人員到書店去現場評估、選購,另外三分之一來自社區居民的推薦——居民想看什么好書,就到圖書館來“許愿”,如果合適,圖書館就會考慮購入。
居民不必自掏腰包買書,其他人也能看到愛書人的精選 此外,現在上海推出了三級公共圖書館“通借通還”的“一卡通”服務,廣大市民在市、區圖書館借書后不必再原路送回借書的圖書館,在家附近的社區圖書館就能還了有空時,去家附近的社區圖書館轉轉吧!。

家長正帶著小朋友在社區圖書館讀書(資料圖)勞動報記者 李美慧 攝影這些重點人群,更加省心! 【老年人】 養老問題是重中之重如今,上海各個街道圍繞廣大老年群體的需求,構建了多維度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在餐飲保障上,老人除了可以前往上文提到的社區食堂就餐,出門不便者還能享受送餐上門服務,確保老年人能吃上熱乎飯;醫養結合領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與養老機構、居家養老深度融合,通過簽約家庭醫生等措施,讓老人在家門口就能獲取便捷醫療服務;還有不少社區設立了康復中心、康復站等點位,讓老年人不費腿腳就能接受專業的康復理療;等等。
除了解決吃飯、就醫、康復這些“剛需”問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也備受關注目前,上海不少街道都在加強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建設,設立棋牌室、電視室等功能室,為老年人提供休閑娛樂、興趣技能培訓等多種服務和社交空間;同時,以各種傳統文化節日為契機,組織開展包餃子、做手工等各類特色活動,讓老年人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為他們提供情感支持。
【小朋友】 臨時有事要出門,家里的小朋友怎么辦?街道寶寶屋為你排憂解難為了解決1到3歲寶寶臨時性托管難題,上海近年來大力推進寶寶屋建設今年起,不少街道提出,可以為1-3歲嬰幼兒家庭提供一年24次(每次2小時)的免費托育服務,還有街道的寶寶屋實現了“全年無限次免費預約”。
寶寶屋的建設也在不斷提升質量,比如有寶寶屋會開展特色活動,邀請專業醫護人員向家長們傳遞嬰幼兒常見病、口腔護理、家庭急救指導、嬰幼兒正向交流等方面的專業醫療知識,手把手教家長小兒穴位推拿、輕微擦傷簡單處理等實用技能等等。
每年寒暑假,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等地也會開出寒托班、暑托班,幫助解決帶娃難題 此外,還有街道會在服務陣地中開設“學生專區”,在桌子上添置護眼燈,為孩子提供做作業的場地,如有需要也可多加關注 【新就業群體】。
除了“一老一小”,新就業群體也是不少街道重點關心的對象目前,上海街道面向快遞員、外賣員等新就業群體開設了大量驛站,希望為新就業群體提供全方位、一體化的生活與休閑服務 在基礎服務方面,大多數驛站都可以提供休憩、上網、熱飯、飲水、充電及應急打印、常見藥品等支持;在生活保障上,還有些驛站設有淋浴間、洗衣臺、洗衣機與烘干機,并配套電瓶車充電樁、換電柜及網約車臨時停車區,有效解決新就業群體“洗澡難、洗衣難、充電難”等實際問題,在高溫季、梅雨季、臺風天等尤其實用,讓新就業群體可以干凈清爽再出發;在文體休閑方面,有些驛站專門配備了微型羽毛球場、籃球場、圖書角,并計劃開展文藝運動課程,除了基礎保障,更希望滿足新就業群體的健身、文化、休閑需求。

新就業群體在街道驛站中打羽毛球(資料圖)勞動報記者 李美慧 攝影這些大小事項,下樓就辦! 辦理政務服務的方便程度,也直接關系到居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如今,從“出生到養老”各個階段的事務,都能在街道層面方便辦理了:勞動社保領域可辦求職登記、失業登記、靈活就業人員參保等;醫保健康方面能辦理就醫記錄冊、異地就醫備案、長期護理保險申請等;戶政業務包括居住證申領簽注、身份證換補領等高頻事項,部分中心還有出入境自助簽注服務;民政領域可受理低保申請、敬老卡申領、殘疾人補貼等等。
到街道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辦事不算遠,但是,還能更近2023年,上海開始推進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通過遠程虛擬窗口模式開展延伸服務的試點工作,兩年以來取得了積極成效辦理醫保記錄冊更換、生育保險申領手續……許多從前必須到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辦理的事項,現在都能到居委會“居民之家”、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樓宇黨群服務站等地通過遠程辦理了。

社區居民可以就近通過遠程虛擬窗口辦理事項(資料圖)勞動報記者 貢俊祺 攝影 針對老弱病殘孕等不方便出門辦理事務的特殊居民的需求,還有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推出“上門幫辦”,居民可通過中心微信公眾號、熱線電話、二維碼掃碼等方式提出上門服務申請,中心上門服務組成員將隨身攜帶平板電腦、便攜式打印機、讀卡器、通話耳機等“移動虛擬窗口上門辦”設備,讓居民在家即可辦理業務。
除了以上常態化開設的服務,不少街道還會定期舉辦各種各樣的便民活動,提供理發、磨刀、修傘、小家電修理、配鑰匙、縫紉等服務項目,還有街道會聯合專業醫療單位提供中醫養生、科學減重、康復推拿、骨密度檢測、口腔義診、緊急救護等醫療互動服務。
出門在外,如果手機沒電了需要應急,或是臨時想歇歇腳,也可以走進街道黨群服務中心、市民驛站坐坐 當我們不用為了修小物件焦頭爛額,不用為了辦理事務特意請假,不用為了照顧老人來回奔波,生活自然會更加美好下次出門散步的時候,不妨留意下——說不定,你家樓下就又有新的便民服務點開出來了。
頭圖為社區食堂解決老年人用餐問題(資料圖)。勞動報記者 貢俊祺 攝影